只要是在正當的社交場合,我們都應該主動將自己推向人群,這麼做,主要是將自己成熟親切的介紹給對方,人脈資源不就是這樣建立的嗎?
文◎李飛彤
一家知名企管公司與媒體合辦了一場演講,請到的主講者是「有一點」年紀的知名學者兼媒體人。演講當天,主講者到場,公司承辦人員熱情的招待,主講者心情始終愉悅,直到臨上場前,對著工作人問了一句話:「你們總經理還沒到啊?」,工作人員急忙反應:「到了,到了,他在音控室。」
主講貴賓隨即和著出場音樂,對著工作人員丟下一句話:「到了?那還躲在上面幹嘛?」
真的是耶!還躲著幹嘛?
事實上這位老總之前被員工暗示講師已經到了,要不要下去見個面打聲招呼?這位老總卻一臉不屑的表情:「我又不認識他,他也不認識我,打什麼招呼啊?」
怪怪,這竟是一位企管公司總經理在員工面前的「身教」!
更離譜的言語還在後頭咧。當演講者講到一半,這位老總竟然對著數位擅離職守,混到音控室抽煙的員工說:「你們之前有沒有跟這老頭講好,中場要休息?」
您聽到了嗎?如果您是員工,您會怎麼想?如果您是演講者,您會怎麼想?如果您是該企管公司的學員,您會怎麼想?如果您是任何一位將來有配合機會的講師,您會怎麼想?您恐怕不禁要問,這到底是什麼公司啊!什麼公司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從這個事件中,學到或者看到了什麼?
虎率群羊效應
老虎帶綿羊,綿羊個性也會變老虎,這個是領導者所創造出的學習環境。
有一本書叫做《別跟聰明過不去》,其中有一則故事「有樣學樣」,將環境中的主導者,如父母長官,所創造出來的負面成果,描寫得淋漓盡致;這也就是這位老總正在為自己公司創造一個自己所不能接納的人員素質。別忘了,虎率群羊能夠羊盡成虎,相對的羊率群虎結果如何?可想而知。
主動行銷效應
是不是不認識的人就不必打招呼呢?分成三種:
1.對方是名人,一眼就瞧出個子丑寅卯,如果喜歡他就不要壓抑自己的衝動,上前一大步交換張名片,握個手簽個名,很貶低自己嗎?不會吧,最底線也是在訓練自己主動積極的個性。
2.對方是客人,來者是客主動招呼是理所當然,哪有「躲」著不見面的道理。千萬不要將自己自抬身價,那位老總有著不正確的心態,我們的場子,我們出的錢,他應該先來拜我的碼頭,而不是我去跟他哈拉,這是自卑型的老大個性。
3.對方是個人,只要是在正當的社交場合,我們都應該主動將自己推向人群,很多人羞怯這種「花蝴蝶」的行徑,其實這倒不是如交際花般的嘻笑怒罵,重點是將自己成熟親切的介紹給對方,人脈資源不就是這樣建立的嗎?
真相挖掘效應
有機會去聽演講或上課,試著貼近工作人員或講師休息室,聽聽看他們在談論些什麼?保證您會嚇一大跳,因為有很多「專業人士」會在私下說出一些與專業不符的「鳥話」、「屁話」,甚至是「賤話」,簡單的說,就是表裡不一,人前客套,人後放炮。唉,看了聽了心情糟。
我們真的不必將分別心看得那麼重,因為風水輪流轉,誰都希望被尊重,雖然說「哪個人前不被說,哪個背後不說人」,但是點到為止,視場合、視對象,最重要「視人格」。
看完這篇文章,站起來走出去,先送上笑臉,主動跟同事聊聊,沒問題的啦!
相關文章:
轉載來源
(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