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您也許不認識卡拉威這號人物,但他從事過四種行業,一個比一個成功,即使在他死後,仍令他的員工對他念念不忘,在今天的文章中與您分享他成功的秘訣。



卡拉威從事過四種職業,而其中兩種讓他聲名遠播。他出生於一九一九年,為逃避家族的布料事業,他進入大學的文學院就讀。一九四一年進入軍隊,當軍隊知道他的家族淵源後,將他調去負責採購所有的布料和衣服。戰爭即將結束時,他成為陸軍後勤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少校,他說:「有兩萬五千人在那裡工作,管理全美國的合約,我轄下的年支出約七億美元,每張合約都有我的名字,不久就對業務駕輕就熟。」退伍後,卡拉威得到數份工作機會,其中有許多是他曾經採購過的棉、毛公司。後來他先後加入地靈米勒坎公司(Deering Miliken Company)及伯靈頓工業公司(Burlington Industries)。在那段期間,他開發出類似達克龍(Dacron)和羊毛成份的混種布料,當董事長寶座出缺時,他並沒有獲選,所以在五十四歲時引退,開始在加州特拉美庫(Temecula)的葡萄園生產葡萄酒。而他所生產出來的葡萄酒品質令競爭對手、評論家和消費者跌破眼鏡。到了一九八一年,卡拉威以一千四百萬美元的代價將公司賣給烈酒巨人海倫˙沃克(Hiram Walker),獲利近九百萬美元。一九八二年的某一天,卡拉威試著用他不熟悉的球桿打高爾夫球,這種球桿採傳統設計,桿面為不鏽鋼,用核桃木包覆,他在兩週內,買下製造球桿的美國山核桃木桿(Hickory Stick USA)半數股權,接下來的二十年,他把這家公司變成全世界最大、最成功的高爾夫球設備供應商。



卡拉威是從全世界最小的高爾夫球公司開始,在不到十年就成為全球第一大高球設備供應商,市佔率高達40%。一九八九年時,卡拉威的營業額為一千萬美元,到了一九九二年,營業額已高達一億美元。

打過高爾夫球的人都知道,當踏上一個球座時,其他人的眼光都聚集在打球的人身上,即使告訴自己:「輕鬆揮」、「完成揮桿的動作」等等自言自語的心理激勵,仍然很難擊出一記好球。一般而言,不是擊中球時先鏟到地面,就是擊球太接近球的頂端,要不然就是擊出偏右或偏左的球,結果就是許多打高爾夫球的人對這個運動產生無力感,更別說當開球時,後面就站著技術更棒的人,或是與陌生人湊成一對一起打球。高爾夫是熟悉挫折的比賽,這或許是每年有上百萬人放棄打高爾夫球的原因,但它同是也是希望與挑戰的比賽,而這也是每年有上百萬人投入高爾夫運動的原因。高爾夫是以男性為主的運動,75%的打球人口是男性,而且自古就是有錢人的專利。美國二十世紀中的總統,除了羅斯福以外,每個人都打高爾夫,卡拉威在七十五歲生日時,還收到柯林頓總統寄來的錄影帶,柯林頓說:「我希望你想出一套法子,讓我的球技跟球桿一樣好。」想當然耳,柯林頓總統也使用卡拉威球桿。



卡拉威的高球經驗豐富,他有許多球友,了解一般人打球的挫敗感。他想減輕那些認為永遠技不如人的高爾夫球手的無力感,希望讓每位打高爾夫球的人感覺自己像個職業級球員,至少能三不五時的擊出如閃電般的球,或是如願擊出好球,卡拉威相信,較好的球桿,是比賽能否從充滿挫折與痛苦變成驕傲與愉悅的原因。



剛開始卡拉威專心推銷現有的胡桃木桿身的推桿和挖起桿,但不久發現當時球桿過重,並不能降低失誤的影響力。卡拉威領悟到需要創新並創造完全不同的高爾夫球桿才行,他需要第一流的人才,於是把理查‧赫姆斯戴斯這位運動器材老手挖過來,開發出鐵桿和木桿頭的新產品線,取名為S2H2,意思是「短、直、中空桿頸」,這項產品使公司加下來的營業額加倍。接下來他們開發出Big Bertha 開球桿,這項產品改寫高球運動,並使卡拉威成為全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高球設備製造商。使用Big Bertha 開球桿,即使沒有擊中球的中心點,也能擊出更筆直的球路,起風時球也比較不容易高飛,即使草皮長短不一,也能把球打得更平順,和他們試打過的球桿比起來,這支桿子在手中更穩定,也更能即時反應。卡拉威將這種球桿取名為Big Bertha,原來是一次大戰時對機關砲的暱稱,射程高達八十哩。除此之外,卡拉威也知道球手會藉由購買球具來表現自己的風格,會購買同時炫耀最新的球桿及相關配件,於是他決定將新球桿定價在二五零美元,是當時同業領導品牌台樂美(TaylorMade)的兩倍多。Big Bertha 在一九九一年問世後,造成轟動,營業額從兩千兩百萬美元攀高到五千四百七十萬美元,他們還被迫對有限的產量實施配給制。除了對現有顧客推銷,一方面運用口碑,並巧妙將影響力融入行銷中,他說服一群來自各地、屬一時之選的熱愛高爾夫球人士為卡拉威背書,包括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當時的高爾夫球具大多透過球場的專賣店販售,這些店家的顧客多是保守型的買主,對購買新的產品裹足不前,因此卡拉威多是透過球場外的零售業者,而Big Bertha 的成功,促成高爾夫球與其他運動器材在配銷與零售的改變,目前高爾夫球具大多透過球場外的零售店出售。

技術差異和表現上的進步只是卡拉威能夠吸引人的部份原因,「我買它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它們讓我們覺得自己是有錢人,你可以經營全世界最大的公司,但你買不到比這更好的球桿了。」一位卡拉威的愛好者如此說。卡拉威在創業的過程中,他發現市場上有多個缺口,是現有競爭者不傾聽顧客造成的,於是他利用科技、創造產品的真正技術性差異和性能的實質優點,卯足勁推銷產品,投入一切資源和影響力,將觸角伸到重要權威人士和模範人物,並為品牌創造一群門徒。他不擔心價錢,他知道自己的產品較好,而且消費者會願意為品質、創新、較好的揮桿表現而購買高價產品,而且他相信消費者會為這樣的產品死心塌地,

他遵循這個成功的模式做一次,而後一做再做。



他的成功經營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 千萬別低估顧客:卡拉威認為如果要顧客買公司的產品,那麼產品一定要好、而且不出錯,總之就是要比現在的產品更令人滿意。他從不停止與顧客閒話家常,為產品的改進、特點與設計提供新的靈感。



二、 創造真正不同層面的優點:卡拉威提供多層面的優點,如較大的桿頭、S2H2的桿頸等。他認為「擊出好球才是最大鼓勵,而不是得高分。我們販賣的,是球技普通者擊出更多好球時的喜悅。」



三、 創新升級、提升品質、給人完美無暇的體驗:不斷推陳出新的產品,先有BigBertha,然後是Great Big Bertha,接著是Biggest Bertha。



四、 延伸價位區間並為品牌定位:為了讓消費者繼續對產品感興趣,該公司不遺餘力的製造五花八門的設備和配件,除了球桿還有優質的高爾夫球,以及球袋、行李袋、雨傘和服裝。



五、 運用影響力行銷,透過死忠支持者繼續創造業績:卡拉威擅長在高度曝光的場合,將產品送到有力人士的手中,並確定媒體及顧客知道這項消息。結果就是卡拉威的產品有了死忠的粉絲,球友認為卡拉威球具是必備的工具,會想在最新球桿問世後儘快買到。



即使卡拉威死後,公司仍然繼續以他的名字經營,「他的」員工,仍以他的話做為指導原則。在員工心中,他們心中的卡拉威是「陽光與活力」、「想像和夢想」、以及「趣味和點子」的化身,而卡拉威的點子、職業和產品,提供了勇氣和洞見。



參考資料:

麥克˙席維斯坦、尼爾˙費思科、瓊恩˙布特曼著,陳正芬譯(2004)。奢華,正在流行。台

北:商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