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想起10年前放棄就讀公立高中改讀職校電子..

將自己的未來押在一個當時炙手可熱的產業

幸運的是10年後電子依然熱手

雖不再是電子新貴..但至少還餓不死

雖然7年讀的很痛苦

但漸漸的也讀出興趣

再想想小弟

以前還很擔心他愛打電動

爸媽卻聰明的買了遊戲設計軟體給他

現在年僅11歲的他

已經和同學一起設計了幾款電動遊戲

還出售給身邊的同學們

想來真令人汗顏阿~~

11歲時的我..到底在幹麻勒



轉載--讀書心得

日本狂銷120萬冊的教育書

工作大未來



n 這本書,在日本熱賣逾120萬冊。它一上市,20天內就賣出13萬冊,發行至今,銷售量是日本教育類書籍有史以來的前三名。

n 超過七千所的日本中學團購此書做為重要參考書,連地方警察局、監獄都購買此書,給打架滋事、飆車、偷竊等,那些對未來無所適從的年輕人。

n 在網路上,每日上網討論此書的流量逾千人次,出版社因此雇用專人在網站上,處理讀者層出不窮的問題。

n 這是與村上春樹齊名,日本暢銷作家村上龍的最新著作:《工作大未來——從十三歲開始迎向世界》(編按:日文書名為《十三歲的Hello Work》)。

n 這本書介紹了514種職業,雖然只是一部工作大百科,卻讓人們開啟了對工作的想像力。也因此,這本原來設定要給兒童與家長看的書,19至29歲的讀者竟然也多達33萬人,比率高達27.4%。



該何去何從?

對未來缺乏明確目標

八個應屆畢業生

一個選擇延畢



n 暢銷的背後,來自書中第一個主張:「世界上只分成兩種人,從事自己喜歡且適合自己工作並藉此生活的人,以及不是那樣過活的人。」村上龍說,如果一定要以某種方式獲得生活上必要的金錢和充實感,與其心不甘情不願的從事自己討厭的事,倒不如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事。

n 這強而有力的主張,在日本掀起了一股成人轉業風潮。今年三月,這股風潮也吹向台灣,台灣網路作家阿潼也架設了一個名為「hello work 哈工作」的網站,首頁上標著「站在世界的入口,我們該何去何從?」引發踴躍討論。

n 從日本到台灣,都點出了現代成人對未來的無力感。隨著全球化的激烈競爭,社會結構產生劇烈變動,「大公司、好學校通往好工作」的梯子消失了!

n 過去,往大家都認同的地方鑽,不止讓這個世界的某處太擁擠,也不再是聰明之道。然而,梯子在哪裡?該往何處去?



黃金十年:

十三歲起探索興趣

出社會前就該知道

自己想做什麼



n 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台灣每八個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有一個選擇延後畢業,比例較八年前增加近一倍。104人力銀行去年所做的調查也發現:72%的上班族不滿意目前工作。這兩個數字背後的原因都直指:人們對工作「沒有明確目標」。

n 村上龍提出解決方案,也是第二個重要主張,對象是13歲以上的兒童與家長們,他說:「年輕人在出社會之前,就應該、也能夠找到自己真正想從事的工作。」而且,要從13歲開始,就發掘自己的興趣。

n 為什麼是13歲?在心理學理論上,13歲,屬於兒童認知發展的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形式運算階段」。在此階段前,兒童會大量接觸事物,對很多事情都有好奇,但進入這個階段後,孩子才能運用邏輯與抽象思維能力,判斷出自己的興趣何在。

n 村上龍並認為,好奇心,是人類發展最重要的武器,一旦消失,就等於失去了探索世界的能量。

n 事實上,每個人生下來都有源源不絕的好奇心,不幸的是,在教育或社會化過程中,不斷的被成人世界充滿的妥協與庸俗給抹殺掉了。

n 尤其在亞洲,13歲,甚至更早開始,孩子被迫埋首於補習班的書籍中,等到考上大學,頭一抬起來,才發覺自己連喜歡什麼都不知道。一進入職場,好奇心更被工作壓力一點一滴的消磨殆盡。

n 因此,13歲到22歲這時期,孩子既有旺盛的好奇心,也有邏輯思考能力,又沒有社會壓力,可謂孩子探索興趣的黃金十年。



全球性趨勢:

英國鼓勵十四歲學技藝

德國近七成國中畢業生

選技術教育



n 加拿大溫哥華,來自台灣、曾任軟體工程師的張孝誠,正到學校接四個孩子放學,他們從八歲到十四歲不等。

n 這個暑假,張孝誠帶著孩子們使用學校發給的各式票券,去游泳、溜冰、打保齡球,只為了探索自我。加拿大的教育理念是,發覺孩子的興趣,比學會算數、語文等謀生技能更為優先而重要。譬如:他就發現大女兒Becca雖然動作慢,卻對鋼琴、素描等藝術創造極有興趣;大兒子Allan,雖然12個科目的學校成績都拿B,但他專注於下棋,數學總能得A,加上個性木訥,未來可能比較適合技術研發的工作。

n 不只加拿大,在德國,父母也協助孩子提早發現能力與興趣。因為他們在國中畢業後,也就是15歲至16歲期間,有近七成選擇技術教育,孩子只有一、兩天在學校,其他時間則進入公司或政府機構實習當學徒。

n 在英國,其教育主管機關不但更名為「教育與技術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該部更在2005年提出「14~19:教育與技能」白皮書,倡導14歲的孩子就可以開始學徒般的技藝訓練,為了協助孩子,政府提供校外的機構或技專校院等,讓孩子有機會確立自己的職業性向,同時輔以高品質的指導和建言。

n 這種學校與就業結合的政策,類似台灣的「最後一哩」(last mile)的設計。不同的是,台灣畢業即就業的「最後一哩」政策的適用對象是大學生,但英國卻是14歲的孩子,而且職業的種類相當多元,無論公司規模大小、產業類別、工作性質等五花八門。

n 提早發現興趣,從13歲開始,讓孩子迎向未來,已是趨勢。

n 回看台灣,今年大學聯考,各類組的第一志願依然延續歷年結果:台大法律、台大電機、台大醫科。16萬學子寒窗苦讀,就希望超越同儕,在志願卡上能填上上述科系。



金飯碗不再:

醫師、律師收入下降

不如讓孩子跟著興趣走



n 宜蘭縣羅東高中畢業生蔡政豪就是其一。蔡政豪的父親在夜市擺地攤賣鞋,一直希望孩子能比自己更強。醫生,是台灣人一直仰望的職業,數學則是通往這個職業的梯子。

n 因此,從兒子進小學起,蔡父買了大量的數學課外教材,每天花兩、三個小時和兒子一起算,還帶兒子到外地參加各種數學比賽,並將兒子每次考試的成績、班上同學的成績都輸入電腦比較,以知己知彼。今年,蔡政豪即順利考取台大醫科,完成父親願望。

n 然而,值得嗎?健保制度下,當初鯉躍龍門的醫生,必須辛苦的衝刺門診量,得來的卻是平均收入較以往少一成。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說,「我不禁想問,台灣還剩多少快樂的醫師呢?」相較下,過去被劃歸在農學院的冷門獸醫系,如今景況卻大不同。

n 少子化的時代來臨,越來越多人養狗兒子,台大獸醫系系主任王汎熒笑說:「好的獸醫月入三、四十萬元不成問題,頂尖者甚至可月入百萬元。」對比早年台大獸醫系每年招生僅收到個位數,誰說往熱門的領域鑽,是件聰明的事呢?

n 在迅速變化的職場上,第一志願裡,除了電機系學生仍然搶手外,律師、醫師早已成為「艱困行業」。熱門、冷門,有誰算得準?十年、二十年後,熱門、冷門可能互易。與其跟著人潮走,不如隨著孩子的本心去探索。



n 為何隨心探索工作很重要?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賽門(Herbert A. Simon)曾提出「十年定律」:任何領域的專家,都需要經歷十年的淬煉。除非找到自己的興趣,否則,一個人要堅持十年,不被挫折打倒,是件苦差事。

n 職場版的龜兔賽跑,終點贏家,都是為興趣而工作的人。進入新時代,要找到好工作,梯子不假外求,就在自己的興趣上。所以傑出者,談的是:「Show me the work」,而不是「Show me the money」!

n 村上龍就是一例。54歲的他接受本刊專訪時,自述:「我是一個創造性強,卻協調性差的孩子,從小到大就一直被大人認為,不適合當上班族或從事規律工作。」

n 於是,村上龍開始與他人商量「想成為作家」這事,但得到的是,「作家是人類生活不得已才去從事的最後一項職業。」

n 但是,村上龍說,在他的人生裡面,應該沒有能像寫小說一般,可以給他充實感的工作了。他一天即使花12個小時寫稿,就算持續寫了幾個月或是幾年,都沒關係。

n 順著中學時發現的興趣走,村上龍24歲時的處女作品,即獲得日本文學界最高榮譽「芥川獎」,並因此造成了日本文學史的新流派—透明族,文學地位與村上春樹齊名。



只要找到興趣

行行都能出狀元



n 有個行業叫做雛鴨鑑定師,今年才31歲的吳政憲,正是此行的佼佼者。

n 別小看這份行業,吳政憲每個小時可鑑定超過兩千隻雛鴨的性別(每隻五毛錢),換算成時薪高達一千元以上。

n 要分辨雛鴨性別,一般人用肉眼一小時頂多只能鑑定五百隻,吳政憲則靠著手的觸感分辨雛鴨性別,鑑別速度是別人的四倍。

n 這個競爭力源自於他過去二十年的努力,他每天練習超過三小時,問他為什麼能持之以恆?「看見黃橙橙的小鴨,我就會感到開心,會想和牠們講話,」他笑著說自己的興趣。

n 思源焰花公司董事長吳思源也是一例。他從小就愛玩火,曾差點將鄰居的房子燒掉,對他來說,「火花劃破天際的那,所帶出的滿天煙花與迷霧,是相當迷人的。」

n 走進吳思源五坪不到的工作室裡,超過一百瓶的化學藥劑映入眼簾,這裡是吳思源的創意發想地,也是他生財的地方。這些藥劑有左右著煙火是否光彩奪目的顯色劑,也有影響煙火能否順利爆炸的氧化劑。

n 要從百餘種藥劑中,挑出幾樣進行完美的組合已是難事;如何排列,更是個藝術。若再加上包裝材質、引信長度與點燃方式,數以百計的變因,一分鐘不到的煙火效果,恐怕要花上吳思源上百次的嘗試才能成功。

n 「只要讓我看過煙火留下的餘燼,我就有把握在一個星期內開發出一模一樣的煙火。」別人眼中的危險工作,卻是他生命中的成就感動力。他屢次扮演國慶煙火的幕後功臣,甚至連國際知名爆破藝術家蔡國強所使用的煙火,也出自他之手。



揮別迷思:

追求主流價值卻不快樂



許多人在選擇職業時,卻常陷入四個迷思:

一、做自己喜歡的事,和賺足夠的錢,不能畫上等號。

二、人必須進入團體,才能獲得明確的利益。

三、工作必須真正投入後,才能知道是不是自己所愛。

四、每個人經過學習就能勝任每件事。



如此迷思,常造成多數人一窩蜂追求當時社會認定的主流價值,而忽略掉自己的興趣與能力所在。

n 許柏曜擁有台大法律學歷,然而,大學四年級時,同學們早已進入考職業執照、摩拳擦掌的階段,他卻停滯了,他不快樂。他發現,自己不喜爭辯,並不符合律師性格;但酷愛美食,曾為了同學口中一道難以忘懷的料理,當天驅車前往高雄。

n 他決定,人生來個大轉彎,當廚師!他不顧周遭人反對,簽下三年十個月的志願役,只為賺得赴日深造的學費。退伍後,他先到日本語文學校學日語,再從專門訓練日本電視節目「料理東西軍」廚師的調理師專門學校讀起,1,800人的畢業生中,僅有60個人,獲得進入調理技術研究所深造的機會,他是其一。

n 如今,原本要穿上律師袍的人,卻進入耐斯王子飯店的廚房,戴上廚師帽,拿起菜刀,當起副主廚。對他來說,法律是死的,料理卻是活的,「用各種材料,創作出不同的料理,是創意,也是滿足。」如果,許柏曜能早點發現自己的興趣,人生路就不須這麼費勁的轉彎。



父母導引:

看出小孩學業外的才華



「壞孩子沒希望?」

壞小孩玩機械

玩出兩百萬年薪



n 台灣富豪汽車(Volvo)顧客服務處長姚祖瑋,學生時期桀驁不馴、一天到晚惹是生非,儘管旁人都不看好,姚祖瑋的父親卻相信兒子一定有他的天賦。他觀察,兒子從小就對機械有興趣,國中時送他一輛腳踏車,一天後就化為分散的零件;高中時,還主動到台北橋下找報廢引擎帶回家拆解。因此,他決定引導兒子,將興趣轉化為將來的事業。

n 當姚祖瑋退伍考上淡江夜大機械系後,父親不准他找能吹冷氣的工作,要求他進職訓中心。半年後,姚祖瑋又奉父親之命,在台北社子鐵工廠當學徒。磨了一年,他對鐵工廠的五大切削加工機具:車、刨、銑、鑽、磨等機床,都已可熟悉操作。

n 這些經驗,一如父親所預期,成為日後他工作上的技能。畢業後,他進入汎德汽車,公司一輛新進口的BMW M3跑車,一直無法通過噪音檢測,是他將流體力學理論與黑手實務結合,才讓這部跑車能在台灣奔馳。

n 往後,姚祖瑋的職場表現也如魚得水,一路升至汎德客服經理,兩年前再轉至富豪汽車擔任客服處處長,年薪達兩百萬元。

n 誰說「壞孩子」沒希望?姚祖瑋的例子說明了,壞孩子只是沒有找到興趣,也沒得到妥善的誘導罷了!

n 只是,村上龍提醒,光有興趣,是無法做為一份工作的。興趣與工作的最大差異,在於能否從中獲得報酬,而其中關鍵在於是否具備專業,否則,興趣充其量也只能稱得上是種嗜好罷了。

n 然而,就如日本文化廳首長河合隼雄所說:「越能掌握這社會的分工,對自己未來的想像就會越具體;而越早一頭栽進自己感興趣的世界,有朝一日,所謂奇蹟就會不可思議的展開。」



村上龍說:

l 老是支解電器用品的孩子可能成為電腦工程師;

染金髮、戴鼻環的孩子可能成為時尚總監;

沉迷於線上遊戲的孩子可能成為3D畫師;

耽溺於情色的孩子也可能成為小說名家。

l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並不是「偉大的人和普通的人」,也不是「富人和窮人」?而是「從事自己喜歡而且適合的工作,並以此為生」的人,以及不是那樣的人。工作就是夢想通往現實的入口。要辛苦工作抱怨連連,或是享受工作樂在其中?你,可以選擇不一樣的未來!

l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未來,勇於開發自己的夢想,努力朝著那個方向前進,成功不一定要靠著別人的模子走,自己也可以走出自己的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六歲出來走跳 的頭像
    六歲出來走跳

    六歲出來走跳的Blog

    六歲出來走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